中心新闻

2023年国际科学教育学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行

新闻作者:发布时间:2023-12-04浏览次数:0

1026-28日,由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承办的2023年国际科学教育学术论坛在重庆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科学教育专家学者近20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76所高校和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研究人员、教师、研究生230余人参会。本次会议得到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的学术支持。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面向新时代的科学教育:分享、融合、发展,旨在为科学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分享近年来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新成果、新理念、新模式、新探索,推动科学教育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论坛开幕式于1027日上午在重庆师范大学博雅楼504会议室举行。开幕式由国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科学教师教育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重庆师范大学林长春教授主持。开幕式上,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孟东方简要介绍重庆师范大学创建历史、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他表示,希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重庆师范大学的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特别是希望给予学校科学教育专业余学科发展更多新理念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林利琴在致辞中强调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各位专家探索更好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长胡卫平指出,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加强交流,推动科学教育水平,推进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提高。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雅林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提出建议,推进科学教育大科学的概念;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重视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次论坛共进行17场特邀专家报告。1027日,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理事长胡卫平以“探究学习创新应用的关键问题”为题,从五个方面论证探究学习创新应用的关键问题和如何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制定与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王磊以“基于项目学习和教学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实践与研究”为题,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团队近20年来对项目学习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名誉教授邱美虹介绍了“台湾科学教育学者过去30年间,在科学教学策略的发展与运用、科学论证与建模理念的落实、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策略、数位学习环境的创造,以至于在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上累积的研究成果”。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及修订组负责人、西南大学教授廖伯琴的报告“科学课程育人功能的探索”以我国中学物理课程改革为例,探讨科学课程的育人内涵与日常教学的关联,促进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教任综合科学课程主任魏冰的报告“科学方法与科学教学”重点从科学实践的视角讨论科学方法多样性的意义,同时介绍关于科学方法多样性。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科学教育中心主任张俊彦的报告主题是“新世代科学探究能力的交叉学科研究”,介绍了研究团队从科学教育、基因体学,以及神经科学切入,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毕华林介绍了“中学理科教师教科书素养模型构建研究”展现出理科教师教科书素养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特点,为促进理科教师教科书素养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引。台湾台中教育大学科学教育与应用学系特聘教授靳知勤“科学素养与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则针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本质及起源、在教学上的应用及成效、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进行汇报与分享。重庆师范大学林长春教授以“中小学综合科学教师培育: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为主题介绍了我国中小学综合科学教师培养的背景,重庆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在科学教师职前职后培养模式方面的实践探索,以及发展综合科学教师培育面临的机遇、问题、展望 。 1028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科学教育杰出教授教授柳秀峰以“STEM教育研究:其起源、现在和可能的未来”为主题,对STEM教育研究的时代背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分析,对广大科学教育研究人员、研究生等进一步开展STEM教育研究提出一些启示。加拿大温莎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周国强的报告主题是“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教育的目的”, 介绍了基于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去解读科学本质,在此基础上,讨论探究教学和论证教学。台湾彰化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教授段晓林“台湾科学教师培育改革与发展”介绍了“1994年以来台湾对于科学教师培育方式的转变过程,列举两门师培课程说明这些课程如何提升职前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副部长Bronwen Cowie和副教授Maurice M. W. Cheng的报告主题是“教师开发地方科学课程的教育基金:以新西兰为例”,介绍了新西兰学校的体系、国家课程的背景,以及与中国科学课程的异同,举例说明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基金和学习生态的一些方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自然科学与科学教育部副教授、副主任Tan Aik Ling以“科学教育的再思考”为主题,介绍了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STEM教育的任务和STEM教育的策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育与社会工作学院高级讲师Sally Birdsall|“重新认识21世纪的科学素养:培养公民意识”,探讨了如何在科学教育中帮助学生应对当今的挑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构建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威尔夫·马尔科姆教育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所长Cathy Buntting“研究、教学和在线资源:共同支持科学教学”探讨了研究、教学和在线资源开发之间可能的交叉点,以及这些不同的活动如何相互融合以造福学校科学教育,分享了新西兰科学学习中心如何与研究人员、教师和科学组织合作开发数字资源支持和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学。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晶莹,“新技术支持下的科学教育循证研究”报告从科学教育循证研究的动因、逻辑框架侧重研究领域、概念体系和技术支持,及近年来团队的研究成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

本次国际科学教育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在科学课程改革、科学探究、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STEM教育、科学教师培育、高阶思维培养、社会性科学议题、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科学素养测评、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的新成果进行了较广泛的学术交流,对推进国际间科学教育学术交流与科学教育学科建设、科学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次内容丰富、高规格、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会。




关闭

渝公网安备 XXXXXXXXXXXXXX号